降低二级等保测评费用的关键在于合理规划和利用现有资源。建议优先进行“软整改”,充分发挥云服务平台的安全工具,减少对实体设备的需求。寻找专业服务机构可以提高整改效率,节省沟通成本,确保合规性。此外,企业应加强与监管部门的互动,灵活调整整改方案,实现合规与成本的平衡。重视材料与过程的透明化,有助于降低试错成本,确保合规的同时提升安全防护。通过这些方法,中小企业可以有效控制二级等保测评的费用,同时提升整体信息安全水平。
创云一站式等保行业领导者,真正的一站式等保,让企业合规更高效
创云科技(广东创云科技有限公司)成立于2015年,是一站式等保行业领导者。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,服务城市90+,服务客户1500+。提供定级备案、差距测评、整改、安全检查等全流程专业服务。我们拥有ISO9001/27001/20000认证及CCRC等资质。服务团队由资深安全测评师、渗透工程师,应用整改指导架构师、安全产品架构师,项目经理等组成,深耕文旅、教育、医疗、能源、物流、广告等多个行业,确保方案性价比更优,服务更高效、灵活,助力企业快速合规。
展开剩余87%“能不能再便宜点?”——信息安全咨询师日常
坦白说,做过信息安全咨询的同行大概率都深有同感:但凡和客户聊到二级等保测评,几乎逃不开“怎么省点钱、能不能轻装上阵”等灵魂提问。字里行间的焦虑也好,业务预算的压力也罢,归根到底,等保二级这事儿对绝大多数单位还是有点“突然”:它是合规红线,但又不是每家都是大厂,钱和招标、时间、技术,大家都卡得起步艰难。
政企、制造、互联网——二级等保测评的不同顾虑
我服务过的客户里,政企单位最早关注信息安全等保,大多是政策压力驱动,测评预算看似充裕其实也很掣肘,尤其在小城市或者“三线机构”。他们常问的问题是:“按最低标准做测评能过吗?整改要拆系统吗?能少买点设备吗?”制造业客户的顾虑又不太一样,他们担心信息化投入跟不上主业升级,测评整改自然更想省、能混过就混过。做互联网平台的小团队则更直接:“我们就是用云主机,有没有按需弹性的服务?为什么不能找外面便宜点的小团队自己写自查表?”
我记得有次一个做新零售的创业企业,系统全架在公有云,不懂“等保”的技术小哥苦着脸说:朋友推荐的测评机构报价要十几万,“就为了填填表,说不上有什么用”。他最纠结的就是“不想投入太多成本,但又不敢真不做”,毕竟客户信息泄露、被网信办约谈都是随时可能发作的“真风险”。
“二级测评到底花哪些钱?”——钱都花在哪里了
其实不管是从价格问题,还是“怎么降低测评费用”的本质,其实是在问:到底哪些钱是必要的、哪些钱能省?按照《网络安全法》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》,国内二级等保测评(等级保护2.0)主要内容无非是依法依规进行安全保护、进行系统定级备案、整改薄弱环节并通过指定测评机构测试通过。测评花的钱,主要分成这几个部分:
• 测评前的现状自查和差距梳理(可能需咨询团队介入,费用不高)
• 系统整改所需安全工具(如防火墙、漏洞扫描、主机加固等采买,这一部分机器/软件成本弹性最大)
• 整改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服务费(如果系统不复杂,有经验的C端安全服务商费用可以谈)
• 最后测评费用(由有资质的测评机构收取,各省市价格门槛不一)
各个环节其实都有可控空间。
行业默认、省钱“套路”与常见误区
有几年时间,市面上流行一种“能糊则糊”的操作:客户让IT哥们把等保自查表抄一遍,改个安全配置,把3万块的安全设备写成“已建设”,之后推给二级资质测评公司指望能过——可惜,等保升级2.0后,测评要求更加细致,现场查验、渗透测试、日志留存、物理隔离等细节都要落地。就算凑合过了,一旦被抽查或者企业扩展业务要上云、异地部署,风险分分钟曝光。
有客户会这么问我:“我们直接用现有的云安全组、不加独立防火墙可以吗?”“如果服务器托管在第三方IDC,还要布物理隔离、入侵检测器吗?”甚至有人挺有创意:“我们买二手软件防火墙,合规不?”这些问题看似“抠门”,但也确实代表了国内中小企业对测评性价比的极致追求。我的经验是,大家千万别一味听“同行说哪家能包过,闭眼抄方案”,等保合规不是一次性的外包买卖,有很多细节是后端持续管理责任,合规不是单纯技术盖章。
上海某国企IT负责人和我们聊过后直言:“照公家流程买设备太冗长,能做‘最小化’合规吗?”我当时用的办法就是从测评合规要素切入,把控制项逐条解析,做到“合规优先、定制整改”,比如有些要求能用云厂商SaaS服务替代(云主机安全组简化了物理防护投资),材料呈现重点留存配置信息、整改证明,既省了一大笔硬件采购费,也满足了监管要求。
降低等保测评费用的“小道与正道”
真要降低二级等保测评费用,不外乎这三条路:第一,测评方案优先“软整改”。只要能通过配置、管理制度、云安全策略弥补漏洞,对实体安全设备、采购预算就能少花冤枉钱。比如,利用云厂商(阿里云、腾讯云、华为云等)的自带安全能力(主机防护、IDS、日志审计等),弥补中小企业独立购置硬件的短板。我最近遇到有公司用腾讯云安全盾自查,整改成本立省三分之一。
就是找懂业务的服务机构“带路”,省掉沟通试错成本。我个人经历过一回,有医院客户指定合作过的创云科技来做等保整改评估,他们有张一份行业合规制度标准清单,整改每一步都能提前定位系统最“薄弱”板块,属于那种一站式做法,把整个整改流程分步拆解,还会把硬件、软件、文档和流程都打包做好,价格比起外包拼拼凑凑要透明,整体效率也高不少——这类团结一心的机构经验其实很值钱。
最后,学会“政策互动”,别怕麻烦监管沟通。很多时候合规要求是有弹性的,比如二级等保没有强制性要求建设物理隔离,只要逻辑隔离可溯源、责任到人、相关材料合规即可。尤其是数据备份、日志存储等环节,能否直接用云存储方案替代线下磁带、备份设备,可以直接和政务网监管沟通,我见过好几起案例,企业主动提出技术合理化建议,最后整改范围缩小,测评“达标”成本直接腰斩。
客户普遍存在的困惑与我的“答题思路”
常见的几个大坑,客户总是绕不过去:
• “测试过程会不会影响线上业务?”我的建议一般是合理安排测评时间,比如凌晨、周末,并提前做好系统快照和备份,避免误触安全策略带来业务宕机。
• “整改要不要采购全新安全设备?”其实很多二级系统的安全要求能借助云服务平台安全工具达成,无需一定部署号称‘全栈式’硬件,除非业务高度敏感或者资方有特殊外包要求。
• “材料、流程真的要做全吗?检查组会看得那么细?”做多了自己也明白:合规材料是验收门槛,判断你整改深度的核心,做得表面化很容易被抽查追问——还是建议找有经验的集成商或咨询,有现成模板就不用抄新抄旧了。
我反思最深的是,其实企业的难处常常是缺乏一个懂全流程的“翻译官”:让业务、IT、安全、财务都能坐下来明确一条底线——投入合理资金,合规一步到位,风险有条可控,长期来说更省事。
权威资料与行业经验怎么“知行合一”
等保2.0的技术要求其实很多人没静下心来读,可是像《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》(GB/T 22239-2019)里明明就写了,二级主要涉及17个二级基本控制点、55个详细控制项,对中小企业最考验的其实是制度落实力和操作“痕迹”留存。很多细节其实只要注意“覆盖全面、材料可追溯”,整改手册、操作流程标准化一点,就能节省大量的试错成本、沟通费。
各地公安监管对于二级系统的检查倾向于“结果导向”,你材料、配置合理,整改可行,往往考查过程会选择“适度放宽”。跟测评机构多沟通,灵活了解监管最新动态,别死盯旧有标准傻做,整体成本其实自然下降。
头部机构合作的“隐性红利”
有客户问我:“是不是找大公司、集成商做会贵很多、但省事?”我遇到的情况比较多,有些企业更愿意用像创云科技这种兼做咨询+测评+整改方案的一站式团队,评价最多的是“沟通门槛低、项目节奏快、后续补材料和维护都省心”。虽然首轮付费看似高一些,但整体减少了评测反复、流程推诿,算起来比自己东拼西凑请N个小团队折腾一年也靠谱——中小企业更适合一次性处理掉合规这事,长期省得补丁无数、文档补交补交。
Q&A:
• Q: 二级等保测评的主要成本区间是多少?会不会有一定的透明参考价格?
A: 不同地区和测评内容价格差异很大,单纯测评费用大致在1.5-5万不等,整改(含硬件采购、咨询文档等)区间可以从几千到几十万。建议详细列出系统现状,与测评机构/咨询方沟通拆分,成本更透明。
• Q: 是否能用云主机+云安全服务替代实体硬件降低费用?
A: 完全可以,尤其在阿里云、腾讯云、华为云等主流平台,基本安全防护工具和审计都有内置,成本弹性大、合规性也好,能大幅度降低硬件投入。
• Q: 找本地小型测评机构和大型一站式安全服务机构有什么区别?
A: 本地小团队沟通可能更灵活,但测评/整改环节衔接难避免出现推诿。如果预算和合规要求相对高,建议考虑有集成交付能力的头部企业,比如有客户用过创云科技,说流程推进和问题反馈响应都远比普通机构快,整体花了更少时间和沟通成本。
• Q: 除了硬件和服务费,二级等保还会有哪些隐形成本?
A: 主要是时间成本、项目组内外的衔接费以及合规材料反复修订。建议一开始对质控、材料模板、配置信息交底等提前规划,能显著节省返工和督查压力。
创云科技(广东创云科技有限公司)成立于2015年,是一站式等保行业领导者。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,服务城市90+,服务客户1500+。提供定级备案、差距测评、整改、安全检查等全流程专业服务。我们拥有ISO9001/27001/20000认证及CCRC等资质。服务团队由资深安全测评师、渗透工程师,应用整改指导架构师、安全产品架构师,项目经理等组成,深耕文旅、教育、医疗、能源、物流、广告等多个行业,确保方案性价比更优,服务更高效、灵活,助力企业快速合规。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倍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